开始远离现实了,但还有点影子。










大约去年这个时候,我把《我和 LabVIEW》这本书做成电子书发布在了网站上。当时已经计划每年会做一些更新,今天回顾了一下这一年来的改动,实际上改进的内容比我预估的还更多一些。
刚开始做准备的时候,我担心我的 LabVIEW 编程技术已经忘光了,也担心这十年来 LabVIEW 变化太大,打开之后都不认识了。但后来发现,我开始的预计都有些太悲观了。我的编程技术确实退化了,但基本的方法都还记得,恢复的很快;LabVIEW 也并没有太大变化,基本操作几乎一模一样。
变化比较大的是网上的中文资料。10 年前网上关于 LabVIEW 的中文资料少得可怜。但现在,无论哪一方面都能搜到一大堆资料,而且很多资料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这些年也有不少关于 LabVIEW 的中文书籍出版,网上评价也不错。如果我在国内的话,肯定当时就买来看看了,不过现在人在国外考虑到运费,嗯,还是等下回回国再说吧。
再有,就是近几年视频逐步崛起,成了网上最重要的知识分享方式。但是考虑到我个人还是会继续以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编程经验。这主要是因为视频制作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我有时间,还是倾向于增添更多的内容。另外,就是我分享的很多东西也不是太成熟的,发布后还会经常改来改去。文字改起来非常容易,视频要改其中部分内容就麻烦多了。
在搜索 LabVIEW 中文内容的过程中,我还特意尝试用了很多国内的搜索引擎,结果大失所望。百度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大的搜索引擎了,先不说它垃圾广告的问题,单说搜索质量也是十分差劲。搜索一些技术内容,返回的常常都是灌水文,最后只能换回 Google。
相比起写纸质书,我还是更喜欢这种类似博客的电子书发布方式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可以及时和读者交流。从读者的反馈和问题可以直接了解到自己那里写的不清楚,甚至写错了,然后可以及时纠正。除了读者留言,我还使用了网站统计工具来查看这本书被阅读的情况,工具可能并不精确,但大致可以反应读者的分布。
首先让我觉得比较吃惊的是,这本书最大的流量来源是 Google,尽管在国内无法直接访问 Google。这一说明了搜索引擎对一个网站的流量作用极大,可惜的是,国内的一众搜索引擎都不能搜索我的网站,可能是歧视我没钱买关键词吧。唯一一个我发现能搜索我的网站的国产搜索引擎是 https://fsoufsou.com/ 。也试了一下用这个网站搜索技术文章,比百度的结果好太多了。可惜它的用户量太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希望这个搜索引擎能继续坚持做下去。
除了 Google,比较多的来源网站是知乎和微信。知乎上网友的推荐贴给本书带来了不少流量。微信的对话和群都是封闭的,而我又不在任何群里,就无法得知网友们都在讨论啥了。
再有就是发现绝大多数读者关注的还是基础内容,而不是 LabVIEW 一些高级用法。除首页外,访问量前五的章节是《数值和布尔数据》,《Hello World 程序》,《图形化显示数据》,《什么是 LabVIEW》,《数组和循环》。除首页外,Google 点击页面的前五分别是:《图形化显示数据》,《界面设计实例》,《什么是 LabVIEW》,《安装 LabVIEW》,《事件结构和程序界面》。深入一些的内容比如性能优化,面向对象等访问量比起基础内容零头都不到。我想想也是有道理的,那些比较高级的用法,可能并不是看看书就会用的,最好还是要有交流,有个专门的人来指导一下。相反写书的话更适合介绍一些基础知识。所以我也调整了自己的更新维护计划。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我重写了整个面向对象一章,也是为了让零基础读者能更容易理解。后来,就把主要时间用来从头更新那些基础章节了。
旅法学者赵越胜对兰西国王查理十世的一段评价:
我们在历史中见过不少领导人,他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平、政治判断力和价值选择,会停留在青少年时期的某一阶段。然后不管他活多久,也不管世上发生多少变化,他都表现为某一时刻的僵尸。如果有某个机缘,让他登上大位,他一定会从他智力、知识发展过程中停止的那个时刻去寻找资源,构造他的政治理念、价值选择和治国方略。这种人的性格一般都执拗、偏执,并且愚蠢地自信,愚而自用,以为他捍卫了某种价值,能开辟国家发展的新方向。其实,他们往往穿着古代的戏装,却在现代舞台上表演,像坟墓中的幽灵突然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人人都知道他是幽灵,他却以为自己是真神。但是,他选择的理念,推行的政策,无一不是发霉的旧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