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校园枪击案又引发了关于是否应该禁枪的讨论。我也说一下自己在中国和在美国时候关于“安全”的感受。说之前特别要强调,中美的差距不仅仅是有枪没枪造成的。有枪没枪的差别也绝不是少几桩枪杀案而已,关于枪杀案、以及其他案件的发案率也只反映了一个方面的数据。拥枪和禁枪都是有代价的,有些代价很明显,比如拥枪会导致更多的人死于枪案;有些代价不那么明显,比如禁枪会让人失去反抗能力。当一个人感觉很安全的时候,会自然而然认为武器是多余的,更不会想到他的安全也许正是因为其他一些人拥有武器。
我第一次听说和枪有关的案件是我的三个高中同学干的。我家乡那里民风彪悍,学校里打架动刀是很常见的,但枪可不是一般同学弄得到的。校长后来给全校师生通报他们的罪行,让我大为震惊,至今记忆犹新。话说这三个同学在一起谈心的时候,觉得上学没什么意思,不如早点出去混社会,以抢劫为生。其中一个同学的爸爸是警察,于是他偷了他爸的枪作为武器。第一个抢劫目标是那个警察爸爸的领导 —— 当地警局的局长,原因是他家里有钱,而且看起来也不难对付。他们的计划是由那个爸爸是警察的同学骗开受害人房门,进去用枪控制住受害人,然后抢走所有现金。但是他们低估了受害人的能力。像这种熟人入室抢劫的案件通常不会留活口,警察局长肯定更明白,更何况他也有枪,所以直接掏枪还击。那三个没经过训练的同学根本不是警察局长对手,对方的毛都没碰到,自己先挨了枪子。等他们逃出来的时候,发现中枪的同学快不行了,只好硬着头皮去医院,然后在医院被警察一锅端。
中国尽管是禁枪的,但是丝毫没有增加我的安全感。我家乡那里抢个劫简直是家常便饭,我好几个亲戚都经历过。被刀抵住哽嗓的感觉和被枪抵住哽嗓的感觉没有任何差别。我家第一次被盗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那天我第一个回到家,家里已经被洗劫过了。后来我们发现小偷把斧子放在门口以应对房主突然回家。我只能庆幸我回去的不是太早。
我的另一次印象深刻的被盗经历是在我工作之后遭遇的一次偷窃未遂案件。那时候我已经在上海安家了。上海差不多是中国最安全的城市了,也还是每家都装的跟鸽笼子一样。我家住在4楼。我想这个高度还算安全了吧,所以也就没装防盗窗。
在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晚上九点左右,(上海晚上9点正是热闹的时候),我和老婆在客厅里看电视,隐隐约约听见饭厅那边有点动静。我饭厅的窗帘是拉上的,看不到窗外。我住在4楼,所以根本没有想到窗外可能有人。谁知道,拉开窗帘后,赫然发现一个黑影站在窗外的空调挂机上,正在撬我家的窗户。(我当时记录的 blog)
幸好发现及时,贼还没进来。我立刻打电话报警,但那个贼逃掉了,没抓到。这件事让我考虑了很多如何保护自身安全的问题。晚上九点,那正是大多数人在家又没睡觉的时间,更何况我家里还开着灯,看来那贼并只不是小偷,而是做好了入室抢劫的准备的。当时,我们那一带有过一些入室抢劫,而后杀人灭口的案例,想想还真恐怖。
假设,我和劫匪都没有任何武器,那么我100%会立刻被劫匪治服。劫匪能在4层楼外的窗台间跳来跳去,可见其身手;而我,一个程序员,主要的体力运动就是敲键盘,与匪徒肉搏没有一丝取胜的可能。
实际上,匪徒是带有武器的,至少我看到的就有一根一米多长的铁撬棍;我也很有机会可以拿到家中最致命的武器,一把菜刀。不过菜刀的杀伤力实在太弱:假设我一刀砍去,匪徒用胳膊硬挡,如果他穿的厚点,衣服都不见得能砍透。但是撬棍威力可就大多了,一棍子轮来,我若躲不开,当场就会重伤。家里有没有菜刀,对结果影响不大。
倘若我能有一件比较趁手的冷兵器,比如一把军刺,虽然我还是干不过匪徒,但这时,我只要自己不怂,抱着同归于尽的决心,就已经有很大的概率可以重伤匪徒了。考虑到我毕竟没怎么练过,就算我有10%的可能性可以重伤匪徒吧。
进一步假设,我有枪。如果我能有枪,匪徒很可能也有枪。就算匪徒是有备而来,但我占尽地利,可以躲在有利位置打黑枪。所以这时,我甚至有机会在自己不受伤的前提下就击毙匪徒。保守的估计一个数字好了:匪徒有60%的可能会击毙我;我有40%的可能会击毙歹徒。虽说仍然是歹徒的胜率高,但只要是为寻财而非复仇,有歹徒愿意冒着40%被击毙的可能性去抢个千把块钱吗?
其实,一个人遇到入室抢劫之类的恶性犯罪的概率还是相当小的。相比之下,被政府欺负才是大概率的,尤其当人民没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当然还有个小概率就是可以加入政府去欺负别人)。歹徒可能会入室抢走你的财物;政府却可以扒了你的房子。最严重的黑帮犯罪行,可能会一次杀害几十上百条人命;但政府一句话就可以屠杀六百万犹太人,一个命令就可以枪毙七十万“坏分子”,一个政策就能饿死几千万农民,再一个运动又可以整倒几千万人。
我移居到美国不久之后,在收音机里听到一个新闻,跟踪报道好几天。事件大致是:政府看中了内华达州的一块地,打算在那建造一座太阳能电厂。征地时遇到了麻烦,一户农场主就是不肯卖地。政府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们查到了这家农场所在地也是某个濒危动物的栖息地,于是判处农场非法放牧,要没收农场的几百头牛。农场主一家不服,于是亮出枪来,阻拦前来执法的警察。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听说这件事,纷纷支持农场主一家,有枪的也都带着枪来了,跟警察们对峙。最后,警察不敢硬攻,只好撤退,拆迁的事不了了之。
经常有人问,人民有枪就能反抗政府了吗?政府有飞机坦克。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好比:即便我有枪,也还是打不过歹徒,但我却因此极大增加了歹徒的行凶成本,从而让歹徒放弃抢劫的念头。歹徒抢劫要考虑成本,政府抢劫同样要考虑成本。警察去拆迁跟上战场杀敌显然不会是同样的心态。战场杀敌,死了也落个好名声,光宗耀祖;在老百姓家里被打死了,能落个什么?政府打手就是这样,对于软蛋,他们可以任意欺负;遇到硬茬,立马就怂。所以,绝对不是必须有压倒性武器才能致胜。作为防守方,只要你的武器能够给对方增加足够的成本,超过对方可以获取的利益,对方就不会进攻了。
对于警察来说,工作不仅有维稳,还有保障市民的财产和安全。虽然第二项听起来更高尚一些,但对于大多数警察来说,它们都只是工作而已。我不否认,有警察不惧危险,冒死救护市民的,我们也常看到这样的宣传。但之所以宣传他们,就因为他们是典型,而非普遍现象。如果完全指望警察为了你的利益去拼命,那恐怕一定会失望的。要是你自己都不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怎么可能指望别人为你的利益拼命?
拥枪也是尚武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体现。拥枪的人,本质上是要自己保卫自己的安全和利益,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反枪的人是要把自己的安全和利益托付给政府,也就是托付给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人。中国历史上很多时期,不要说枪支这样的武器,就连菜刀也是被限制的。结果百姓并没有过上安全的日子,反而每每有外敌入侵,就只有被屠杀的命运。我常常想,如果当年中国人人有枪,人人都愿意有枪,抗日战争还会打那么多年吗?
这世界上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是否允许人民合法持枪都有高昂的代价,但这两种选择的代价却显现除了巨大的差异。
首先,允许人民合法持枪的代价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些在历次枪击案中受害的无辜平民。但禁枪的代价却是隐性的、间接的。有多少潜在的犯罪分子因为担心对方有枪而放弃了实施犯罪?我不知道,因为犯罪没有发生。如果几百万的犹太人,人人有枪,还会被送进毒气室吗?我也不知道,因为历史不能假设。
其次,差异也体现在代价由谁来付。禁枪的代价主要由人民承担,禁枪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反抗,那也就只能政府要什么就给什么了。政府管理成本因此大大降低。拥枪的代价,除了枪案的直接受害人,政府也要承担部分。每有枪案发生,政府必然被问责。
政府倾向禁枪是很自然的。美国现在还没禁枪已经非常难得了,将来对于枪支的控制肯定是越来越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