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吗?

在计算机产业兴起之前,恐怕很少有人会考虑我们的世界是不是虚拟的。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越来越强,玩家在游戏软件中的体验越来越趋近于现实世界,人们开始思考:我们的世界或许也只是一款游戏软件。一些著名的电影也体现了这一想法,比如《第十三层楼》(The Thirteenth Floor),《黑客帝国》(The Metrix)等。

有一些人坚信我们的世界是虚拟的。有两个主要的原因支撑了他们的信念。

第一条是从概率上来推算的,有点类似费米悖论。既然人类都可以做出比较逼真的虚拟世界了,可以想象,比人类更高级的文明是一定也会创建虚拟世界来模拟和研究他们遇到的问题的。而且一旦掌握了虚拟技术,一个高级文明可以创建成千上万的虚拟世界。所以,虚拟的宇宙的数量应该是大大高于真实的宇宙的数量的。这样看来,我们生活在虚拟宇宙中的概率要大于生活在真实宇宙中。

第二条与科学的发展相关,尤其是量子力学的发展。以前人们自然的想法是物质和能量都应该是连续可分的。比如我用力推桌子,这个力可以是任意大小,可以是无限小。但是在近代,科学家们开始认识到,这个力不是连续的,它是有最小单位的,一份能量的最小值就是普朗克常数。并且,物质和能量只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方式。能量不可无限细分,物质同样不能,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构成。
一个很神奇的现象是基本粒子具有全同特性,这是由玻色最先提出来的。我们日常基础的宏观物体中,没有两个物体是完全相同的。比如两把椅子,看起来可能差不多,但观察细节总能找到不同。但是电子和另一个电子之间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属性。他们的状态可能不同,但是所有属性都是一模一样的,比如所有的电子在相同状态下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质量,完全相同的电量等等。对于基本粒子的全同特性有两种主要解释(都是假说)。
第一种是,每种基本粒子在宇宙中可能都是只有一个个体。比如整个宇宙只有一个电子,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电子都是同一个电子,所以他们的属性当然都一样。虽然在人类的感知中,时间只能朝一个方向运动,但基本粒子也许不受此限制。一个电子也许已经在时间维度上来回运动无数次了,以至于我们在当前的时刻可以观察到无数个电子。
另一种解释是,基本粒子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们只是一些抽象的逻辑单元。想象一下,我们在计算机里使用软件虚拟了一个世界。这个虚拟世界极其复杂,以至于生活在虚拟世界中的智慧生物已经开始研究这个世界的构成了。这些智慧生物发现他们的世界的最基本构成就是一种二进制逻辑单元,这就是他们世界的“基本粒子”。他们同样会发现,他们世界的基本粒子是全同的:每个粒子都是一个只有两种状态(0,1)的单元。所以,这是不是也说明我们世界同样是被虚拟出来的,我们已经发现了这个虚拟软件的基本逻辑单元?

真的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证明我们这个世界是真实的或是虚拟的吗?我觉得是不行的,这已经超过“科学”的范畴了,只能用哲学方法来讨论了。因为,一切可以证明世界是真实的证据都有可能是被虚拟出来的;反之,一切可以证明世界是虚拟的证据,也都有可能就是真实世界的本来样貌。

在我看来,世界是虚拟的这种思想就是神创论的一个变种或者说发展。很多人的内心是需要一个万能的规则制定者来主宰的。我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我觉得神的存在或不存在都有可能。但是我觉得就算是有神存在,神也不会在意人类的一切。不论我们的世界,对于神来说是不是“虚拟的”,对于我们来说,它就是真实的。

广告

中美医疗制度的一些不同之处

最近上海封城,搞得民怨沸腾。我在跟家人朋友讨论的时候,想了很多事情。大多数想法都没时间记录下来。因为正好给个朋友介绍了一下我在美国看病的经历,就写了一点关于中美医疗制度的比较。

(我只能比较一下波士顿和上海这两个我最熟悉的城市。这两个城市在各自国家都是拥有最好医疗资源,其它地区的情况可能并不相同。)

其中一个区别是:在中国,医院从病人那里收费,病人再从保险公司拿钱;而在美国,医院直接从保险公司收钱。

在中国,医院为了多赚钱,会倾向于过度医疗。病人只要还负担的起,一般不会为了省钱而承受耽误病情的风险。我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只要觉得有哪疼了,哪不舒服了,就立刻去医院。医院通常有用的,没用的,CT,B超之类的都查一遍。我小时候更是,只要一感冒就去医院,一去医院就是打一个星期的青霉素。长大之后才知道,青霉素对于感冒一点用都没有,小时的疼全白受了。长大之后,医院都改成一发烧就挂水,其实,也基本上就是安慰剂作用。

在美国,如果保险公司认为有过度医疗的嫌疑是会拒绝向医院付款的,所以医院为了避免收不到钱,会倾向于谨慎治疗。只要符合规定,能不治疗的就不治疗,能不检查就不检查。我大约20年前第一次体验了在美国看病。我当时发高烧,感觉自己快要不行了。强打精神来到医院,结果医生根本不当回事,让我自己去药店买两片非处方的退烧药吃。美国医院和药房也是彻底分开的,不能靠卖药赚钱,所以对于开处方药也是非常谨慎。后来在美国常住,多数时候去医院,连专科医生都见不到。打发我的都是“全科医生”或者叫家庭医生,相当与中国医院里挂号台的。当然,这个比喻有点夸张。在中国挂号台,护士一般也就问一句话:“哪不舒服”,然后就告诉你去什么科。全科医生问的非常全面,还要听听看看,几十分钟才会做结论。我多数时候得到的结论都是:你没病,回家去吧。试过几次后,我也就不像在上海时候那样,总往医院跑了。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和我爸看耳石症的经历。这不是个传染病,但我们俩恰好差不多同时期都得了这个病,症状都是眩晕、呕吐。我爸在中国看的,CT、核磁一通操作下来,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发现,然后开了一大堆不相关的药回家。我在美国看的病,医生跟我聊过之后,让我做了一些特定的动作供她诊断。最后她告诉我这是耳石症,过几天自己会好,就让我回家了。

美国这边,如果医生觉得你的病不需要治疗,或者是已经没得治了,是有可能会不顾病人感受而放弃治疗的。有些人可能还一下子接受不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新冠刚出现那会,大家心里都是比较害怕的。我们这里有位女士阳性了,跑去医院看病。她可能以为这么严重的病情应该进重症室监护室了,结果医生却让她回家。医生大概是觉得根本不用治疗,就别来浪费资源。但那位女士却无法接受,于是隐瞒病情飞回国,结果没进重症室,却进了拘留所。

中美这两种制度都有各自优缺点的。

中国的方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中国的医疗资源本就不及美国。我每次去医院,医院都挤满了人,排队要排几个小时。可能那里面相当一部分人都跟我一样,纯粹是去找安慰的。尤其是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情况,大家都很恐慌的时候。医院会被轻症患者挤满,从而耽误了救治那些更需要被救治的重症患者。

美国这边医院里的患者就少的多了。即便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我也没有在医院里见到拥挤不动的病人。因为余量够大,在疫情出现的时候才可能应对的更从容。美国的医生,一般每天只接待十来个病人,压力相对(中国医生)小多了,收入又高,所以他们对待病人的态度非常好。对待儿童更是格外的好,小画书、玩具、冰激凌都是现成的。我在美国遇到的每一个医生态度的特别好,绝对不亚于商店里向我推销的售货员。在中国,一个门诊医生一天处理上百个病人都是常态,别说好态度,能耐心听完病人讲话的就算不错了。我还遇到过张口就骂病人的医生。

美国医疗最大的问题就是贵。医生准入门槛高,又不能像中国那样薄利多销,于是就高收费。跟医生聊几句,至少也要付个几百美金的。一个国内收费一千人民币的门诊小手术,在美国可能要上万美金。还是说我看耳石症的经历吧,我爸在中国做了一大堆检查,拿了一大堆药;我在美国只是和医生聊了二十分钟。虽然过程差别巨大,但最后效果差不多,我俩付给医生和医院的钱也是差不多的。虽然直接付款的是保险公司,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是导致大家都要缴纳高昂的收入税和医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