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购物 – 电脑

    以前来美国基本都没给自己买什么的东西,不过这次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我原来使用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已经用了五年多了,虽然最近升级了内存,也只能从事单个任务工作。想一边开着LabVIEW一边写文章,基本上是不能胜任了。打算买新电脑的念头也有几个月了,不过毕竟是笔大花销,一直没下决心买。这次来美国出差正好是个机会,美国有些电脑型号比国内便宜得多,可以买个便宜货了。

    如果不考虑价格,我最喜欢的是苹果电脑,外观漂亮、性能也高。唯一的问题是价格太贵,不适合咱这样的穷人。我这次看中了它的一个新产品,要1500美金。我在苹果专卖店里围着它转了好几圈,最后还是没舍得买。惠普笔记本也不错,我也是比较喜欢的。不过它的性价比也不高,我看中的几款都比较贵,所以也放弃了。据说宏基电脑是几个大厂商了性价比最高的,可惜我周围买了宏基电脑的人没一个说他好的。不但质量差,售后服务更差,所以宏基我也没敢买。
    综合考虑,我觉得比较让我满意的是戴尔的Latitude E6400。我对戴尔的印象非常好,我之前的笔记本是戴尔的Latitude D500。我用了它五年,期间带它去了不少地方,经常把它和行李一起摔来摔去。即便这样,它依然工作正常,从来没出过任何硬件毛病(戴尔家用机质量没这么好)。所以这次还打算买同一系列的电脑,就是质量比较稳定,性能和便携性平衡的那种电脑。
    不过最后我还是买了联想的ThinkPad T400,唯一的原因是配置类似的T400比Latitude E6400便宜了一百多美金。ThinkPad T系列笔记本的质量也有着不错的口碑,相信质量不会比Latitude差。这两个型号的电脑相比,Latitude E6400移动性比较好:全金属外壳、重量轻、更省电;ThinkPad T400性能更好一些:DDR3内存、双显卡。相比之下T400的优点对我更有吸引力,更何况它还便宜。所以我就买了联想的。
    ThinkPad T系列在中国价格相当的高,是公款和暴发户的象征,但是它在美国却便宜的离谱。看联想上个季度的财政报告,他在全世界都亏损,只有中国有大额盈利。看来他就是铁了心赚中国人的钱然后去救济全世界人民的。

    在网上买电脑比在店里要便宜得多,联想和戴尔都有直销,可以直接在他们的网站上配置购买自己的电脑。如果最求低价的话,可以在联想和戴尔的网上折扣店中购买,折扣店中主要是客户退还的电脑,比全新电脑可以便宜两三成。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它们的质量,没敢买折扣店里的东西。
    再有,为了买个好价钱,就要努力去找优惠券了。戴尔Latitud系列电脑的优惠券十分罕见,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所以放弃买它了。联想不论哪个系列的产品,都常常有优惠。10%的优惠是非常常见的,20%就比较少见了。20%的优惠比联想员工价还便宜,如果见到就可以不用犹豫直接下手了。联想和戴尔网上卖的电脑都有两个标价,一个是原价,一个是现价,比原价低个几百块钱。联想的优惠券是在现价上打折,而戴尔的是在原价上打折。所以戴尔的优惠券有时候看着挺诱人,达到30%,实际上还是没有联想的实惠。
    这次快到感恩节的时候,我就遇到了联想20%的优惠。可惜我在美国时间有限,我在那之前就已经下了订单了。网上买电脑的缺点就是比较慢,正常情况是下单两个星期后才能拿到电脑。好在我找的优惠也不错全部算下来,加上税共计960美金,合人民币6600。我配置电脑的经验是:不太容易升级的配件可以配置高一点,比如CPU,显示屏等,这样能延长电脑被淘汰的时间;很容易自己升级的配件,比如内存、硬盘什么的,可以选择最基础的配置,然后再自己去买配件升级,这样可以省一些钱。配置电脑的时候,我也到中国买电脑的网站去看了一下,和我同样配置的电脑在中国买行货要一万二三的样子,整贵了一倍啊。其它品牌的电脑几乎没有差价这么大的。
《生活随笔》目录

广告

在美国购物 – 服饰

    衣服鞋子一类的东西是很难帮别人带的,所以我买的并不多。不过看其他同事们来美国,衣服鞋子的通常也是采购清单中很重要的一项。
    第一次来美国的时候,跟同来的一位上海女同事一起逛了次折扣店。她一边挑一边赞叹这边的衣服便宜,最后抱了一大堆衣服裤子回去。我虽然没跟她争论,但是对她的说法颇不以为然。一件衣服几十美金也算便宜吗?我在上海超市里买一件才只要几十人民币。不过我后来开始谈恋爱之后,经女朋友的教育才知道,原来衣服是分牌子的。之后关系更进一步,女朋友可以管着我日常生活的时候,我就被禁止在超市里买衣服了。等女朋友变成老婆,我以前积攒的超市衣服也全部被捐到贵州山区里去了。

    上海大约四年前才出现折扣店,但在美国折扣店是非常普遍的。折扣店所售物品一般是过季或者断码产品,所以都有折扣。折扣店中很多商品的牌子在中国算得上是高档名牌,在中国卖的死贵。而它们一进折扣店就立马不值钱了,因此折扣店广受爱面子的穷人们的欢迎。
    如果有优惠券,店里的商品还可以再进一步打折,在美国购物的一大乐趣就是去找优惠券。优惠券在经济学中的学名叫价格歧视,有了优惠券,商家可以给同一样商品制定两个价格。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可以选择多花钱省点事;也可以选择多费点事省些钱。这样一来,商家可以以较高的价格把商品卖给肯出高价的顾客,而又不至于失去那些不肯多出钱的顾客。我这样的穷人自然是宁可多费些事,在网上到处找优惠券,以省下一些钱。通常逢年过节,店家会有比较大的优惠。不幸的是,我经常在中国国庆、劳动节的时候跑来美国,却一个美国节日都没赶上过。这次又是在感恩节前两天回国,感恩节可是店家一年之中最优惠的的一个节日。虽然我没赶上感恩节,去遇到了一个墨西哥比较大的节日。德州挨着墨西哥,为了吸引墨西哥的购物者,折扣店以打出了不错的优惠。我找到了一个20%的优惠券,后来帮我节省了一百多美元。

    Austin 附近有两处打折店,价格都差不多。一处在 RoundRock,距离较近,开车去十几分钟就到了。这里规模较小,但平时主要购买的品牌也都一应俱全。我来这里是比较多一些。另一处在San Marcos,开车40分钟的路程。San Marcos打折店规模巨大,商品种类极多。退税的办事处也设在这里。这是得州南部著名的购物圣地。我这次去San Marcos逛的时候,正赶上墨西哥的节假日。整个店区挤满了老墨,停车都找不着地方了。好多墨西哥人甚至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来这里,就是为了购物。

    自打被禁止在超市买衣服以后,我就渐渐发现,折扣店里的东西的确挺便宜的。比如这次给老婆买了双Clarks鞋和一块浪琴手表,鞋的价格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而手表价格也差不多只有中国一半。
《生活随笔》目录

在美国购物 – 营养药和美容护肤品

    最近电脑上网有点问题,所以没有写新的文章。不过今天新买的电脑到了,终于又可以开始发新贴了。
    过几天就回国了,现在正在收拾行李。每次来美国时只带一个箱子,回去的时候就变成两个箱子了,多出来满满一箱子都是带给别人的东西。这次尤其突出,除了要帮公司带设备,还史无前例的收到二十几个人的购物清单。完全超出我的运载能力,所以后来找我帮忙的请求就都被我拒绝了。据说是因为全球经济情况不好,公司将要缩减出差计划,所以购物单全集中到我这来了。

    营养药占据了我箱子最大的一块空间,以维生素、鱼油和钙片为住。其它还有蛋白粉、葡萄籽、西洋参什么的。
    我在中国从来没买过营养药,不知道在中国的价钱。不过在美国,这些东西是很不值钱的。少的一瓶五六块,多的一瓶十七八块。所以哪怕中国的价格比这里高几倍,也多不了多少钱。而这些药罐都大的不得了,即占地方又占体积,从美国扛回来实在效率不高。所以我正在考虑以后要尽量少带这些东西。

    带护肤品效率就要高多了,有些护肤品,尤其是眼霜什么的,几十毫升就上百美金。老婆领我逛过化妆品店,美国和中国的价格差距还是挺大的。但也不是所有品牌美国都便宜,我带过一套资生堂的护肤品,回国后比较了一下,两边价格几乎相同。
    两边价格差距最大的大概是倩碧。倩碧是美国的大宝,但来到中国也成了中高档护肤品了。其它常买的还有兰蔻、雅诗兰黛、Kiels等。很多人倾向于在机场免税店里买化妆品。在免税店买最方便,但是不是最实惠的。如果想省钱,最好是到折扣店去买这些东西。折扣店通常有15%以上的折扣,算上税也比免税店的东西便宜。而且折扣店经常搞活动,到网上找些优惠券,还可以打更多的折。比如这次带了瓶兰蔻的香水,商场标价四十多美金,折扣店里20就卖了。

    折扣店的问题是货物不全,不是所有想买的东西都有。在商场里购买护肤品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商场有时搞活动,会送一些礼品。我以前拿到过几次大礼包,里面包含有七八种小东西,还是挺诱人的。如果脸皮够厚,还可以朝店员要点样品什么的。商场和折扣店买的东西都要交税,但外国人在几个大商场购物是可以退税的。
    不过对于我来说,每次来美国出差工作都挺忙的。基本上不太有精力去逛商场、退税什么的。所以大多数东西最后还是免税店买的。

    说起护肤品,有些东西我还真是不能理解。比如有人要买黄瓜水、西红柿皮、西红柿瓤、牛油果什么的,这些东西我家门口的菜场全有,干嘛非要花高价在美国买呢? 《生活随笔》目录

讨厌坐飞机

南京招聘之六

    接到去南京招聘的任务,我还是蛮开心的。不只是因为我在南京上的大学,主要还是因为去南京坐火车就可以了,再远的地方就需要乘飞机了。我非常讨厌坐飞机,尽管我不可能因为讨厌飞机就拒绝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实际上,这个南京招聘系列的几篇文章都是在飞机上写的。从南京回来,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又出差了。我们新员工培训中有一条关于“Professional”的例子:有专业精神就是即使不喜欢乘飞机,如果工作需要也还是会乘坐。看来不喜欢乘坐飞机的人还是蛮多的。
    据说这一天性是从人类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只要双脚一离地,就立刻觉得不舒服。那会儿,人类的祖先还住在树上,大概经常掉下来,摔怕了,留下了长达几百万年的心理阴影。遗传给我的阴影格外多一些。尽管我知道飞机事故的概率比中大彩还低,但是,我一想到飞机还是会情不自禁的紧张。坐公交大巴的时候,就算司机把车开到拉着把手都站不稳,我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舒服。而在飞机上,有一点晃动,我就会手脚冒汗。很多人一上飞机就喜欢把鞋脱了,不知是不是跟我有同样的毛病。

    由于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这次从上海到旧金山10个小时的时间,让我觉得比以前从南京坐近40小时的火车回齐齐哈尔还要难熬。在飞机上最好的放松办法是睡觉。从旧金山到Austin的飞行时段是上海时间后半夜,所以这段旅程我是可以睡一会的。但是上海到旧金山这段路,我几乎是睡不着的。真羡慕那些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倒头便睡的人啊。
    除了睡觉,我一般靠看电影打发时间,不过飞机上放映的影片都不太吸引人,效果也差得很。所以这回我特意随身带了纸和笔,飞机上正好写文章。由于有10个小时可以用来写东西,所以这次招聘是我记录得最详细的一次了。

    顺便在这里把我以前写的有关招聘的文章都列出来:

匆忙

南京招聘之五

    由于我急着回上海收拾行李,这次南京之行的工作安排非常紧凑,没留任何游玩的时间。 

    第一天到了南京,就开始准备招聘宣讲会。宣讲会上主要是公司以及招聘职位的介绍,这些内容我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但如果再让我讲,也肯定还要花些时间准备。幸好这次一起去南京的两个同事非常积极,主动承担了宣讲工作,我就只需要做做杂活,相对比较清闲。但是到晚上挑简历就不那么轻松了,一大摞的简历,翻来覆去看到夜里1点多才终于把需要面试的人选定了下来。 

    第二天,白天面试,晚上倒是没有工作了。几个同事听我把南京主要旅游点介绍之后,决定去总统府西侧的1912。大概是上海新天地搞得非常成功,全国很多城市这两年都建造了与其类似的以酒吧、西餐馆为主的休闲娱乐区。1912也是这样一个地方。
    在去那儿的路上,同事给我讲了一个笑话:几个月前他去大连出差,也想逛酒吧。可是大街上看到的酒吧,门前总有些个浓妆艳抹的女人,貌似有特殊服务,于是不敢贸然前往。恰在这时,遇到一个巡警,于是他就上前询问大连有没有酒吧。警察说有啊,多得很。你看,那里,那里不都是吗。于是,我同事又补充说,他想找一家正规点的,纯粹进去品品酒、聊聊天。警察于是仔细想了一会说:“那就没有了。”
    我这人喜静不喜闹,酒吧实在不适合我,于是,我把几个同事送到地方,就自己先回旅馆看邮件去了。幸好我早早回来休息了,因为之后的一天差点把我折腾死。 

    在南京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是最忙碌的。一早起来先是收拾东西,有些大件物品是要寄回上海的。酒店商务中心9点才开门,而我们8点半之前就要赶往学校,所以只好放弃早上退房的计划。不过酒店规定中午前一定要退房,否则会多加钱,没办法,我们只能好中午再赶回来。中午,快递了三个纸箱,然后办理退房手续,再把随身行李寄存在酒店大堂。等这一切办妥所剩时间就不多了,午饭只好吃一个汉堡对付一下,再去面试。
    我和老贺下午面试结束时,已经五点半了,而我们返程的火车7点出发。如果一切顺利,我们还是可以轻松赶上火车的。不幸的是,我们很快就发现,这个时间在南京很难打到车。南京的司机似乎比较喜欢这个时间换班,所以路上的出租都不载客了,除非正好顺路。我们的酒店在新街口,没有司机愿意去。我们等了20多分钟都没拦到车,不能再冒险继续等下去了。我和老贺改变策略,决定走回旅馆去。
    从学校到新街口这段路,上大学那会不知走过多少遍了,不过还从来没有走得这么急的。老贺怕赶不上火车,甩开大步拼命地走。而我比老贺矮一些,需要提高频率才能跟得上他。估计当时我的步伐跟竞走差不多了吧。等到十分钟后到达酒店的时候,我的衬衣全湿透了。老贺当时穿着西装革履,居然还没怎么出汗,我真是佩服啊。
    从旅馆取了行李出来,我们就学乖了。干脆也不试图打车了,直接上地铁。南京地铁的长度可远比不上上海,新街口到火车站也没多远。我们居然在六点半之前就赶到火车站了,还有时间吃顿晚饭的。当然大吃一顿是来不及了,其实只有两个选择:候车室里唯一的两家快餐店,肯德基和永和豆浆。老贺连着吃了两天汉堡,死也不肯再吃肯德基了,于是我们选了另一家。其实,永和豆浆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应该跟肯德基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我对吃的也不讲究,填饱肚子就好。老贺趁我点饭的时候溜到外面,不知从哪买了两罐青岛啤酒来。吃饭的时候是没心情喝酒了。等我们上了车,舒舒服服坐好,才终于轻松下来。开始喝喝酒,聊聊天。
《生活随笔》目录

The Brightest and The Best

南京招聘之四

    这是我们公司招聘的口号,我们要招聘一些“The Brightest and The Best”的学生。我也没深究过,这句话到底是指及最聪明又最优秀的学生,还是指最聪明的学生和最优秀的学生。反正意思就是找“最好”的人啦。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最聪明”比“最优秀”的判别标准似乎更具体一些,更容易界定,所以“最聪明”可能更容易成为被评定的标准。
    关于招聘应当招什么样人,我自己也考虑过。我觉得一个组织中,如果全是最聪明的人,也许并不是最优的组合。最聪明的人都希望做比别人更能体现价值的工作。他们想做的和不想做的工作都类似,这样一来,就很难得到最高效的工作分配方案。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自己组队参加数学、电子科技等竞赛活动时,最聪明的几个人往往不是凑在一起,而是分别组队。最聪明的人之间更倾向于竞争而不是合作。参赛队伍中,一个人负责解决最为关键的难题,一个人负责整理文档,一个人打杂,可能才是最佳组合。如果大家都只关心关键技术难题时,整体的成绩反而不佳。

    一个组织上了规模,就总是要有人负责最具挑战的工作,有人安心从事一些重复度高、不需要太多“聪明”的工作。而对组织来说,这两类工作的必不可少。所以,最佳的招聘方案应当是:组织录用那些优点最为突出的人,然后用其所长。所以,一个组织中,应当有些人特别聪明,有些人特别能吃苦耐劳,有些人特别细心,有些人特别善于交流等等。当然必不可少的还应该是有人特别具有组织、领导和指挥的才能。
    不过,大公司招聘员工,都是层层选拔。在任一轮面试中,有面试官发现了应聘人员的缺点和不足,都可能导致他的失败。所以,最后被选进公司的往往不是优点最突出的,或所谓最优秀的,而是缺点最不明显的那些应聘者。
《生活随笔》目录